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中國加強農耕文化傳承推動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處暑已過,最美金秋時。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王金莊村,一片片梯田高低錯落直至山頂,地頭結穗的谷子玉米與石堰邊上一簇簇花椒,織就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村民劉玉榮駕駛電動三輪車,沿著梯田間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盤旋而上,開始采摘花椒,不一會兒籮筐里就收獲滿滿。
“以前干活全憑毛驢和兩條腿,這幾年村里把農田路修到了梯田上,家里又買了小型旋耕機,干活出門便利多了,光種花椒,每年能收入上萬元。”她說。
涉縣地處太行山區,荒山多、耕地少、水源缺。早在13世紀,當地先民便開創山區耕作實踐——石頭梯田依山勢而建;集雨水窖、貯藏石屋錯落其間;毛驢既是生產工具、運輸工具,也是田地肥料轉化的重要環節。
時至今日,涉縣梯田所產核桃、花椒遠近聞名,小米、玉米、大豆、黑棗等農林產品豐富多樣。當地人以因地制宜的耕作技術、“存糧于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于口”的生存技巧,創造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保存了重要農業物種資源。
涉縣梯田歷經數百年勞作實踐,如今古老的農耕智慧在黃土地上延續嬗變,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生計,也打造了中國北方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的樣板,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了不起的人間奇跡”。
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等中國3個傳統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從旱作梯田、稻魚共生的耕作實踐,到庭院民宅、古村深巷的鄉村景觀;從“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理念,到耕讀為本、鄰里守望的村規民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間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化。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傳統農耕文化所蘊含的農業智慧、生態思想等要素,與以“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為總目標的鄉村振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支持建設村史館,修編村史、村志,開展村情教育,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留住鄉情鄉愁。
設置“種子銀行”,活態留存171種傳統農作物種質資源;成立“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利用協會”,對遺產地的道路、河道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修繕……古老的涉縣石堰梯田農耕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徐明表示,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能帶來相關農產品10%至30%左右的品牌增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
圖為稻田中的紅色田魚。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全球首批、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水稻為魚提供生活環境和食物,魚為水稻松土施肥,魚稻相依,流水潺潺……浙南山區的青田先民1200余年前創造的“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在“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的綠色保護傳承中顯露一派生機。
青田縣稻魚大戶金岳品是當地創新性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員,他通過電腦設計出特有田魚標識加強品牌效應,發明的真空袋可以將活魚存活時間延長至100多個小時。經由國際航班運輸,這些真空袋里的新鮮田魚在次日即可抵達西班牙馬德里、意大利羅馬等地的超市。
以村落、民居、院落等構成的鄉村空間形態是農耕文化得以存在的重要物質載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董紅梅說,2022年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十周年。目前,6819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保護名錄,7060個村落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中華農耕文化既包含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形態,也有傳統技藝、民歌美術等多種非物質文化形態,極大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截至今年6月,中國在脫貧縣設立了1400余家非遺工坊,在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作用。
湖北省秭歸縣磨坪鄉秋谷山古法釀酒非遺工坊負責人周功兵(右)及工人在攤晾蒸熟出甑的玉米。新華社發(王罡 攝)
近年來,中國持續挖掘發揚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讓鄉風文明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省河間市連續舉辦4屆“零彩禮”公益集體婚禮,開設“幸福講堂”引領文明節儉的婚嫁新風尚;山東省濟寧市借助儒家傳統文化,打造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把矛盾解決在群眾家門口……
“讓綠水青山、鄉村景觀和鄉土文化相映生輝。”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閔慶文說,農耕文化發掘、傳承與保護不僅對于中國鄉村振興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借鑒。
今年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提出20周年,中國是這項倡議的最早響應者和成功實踐者之一。中國承諾,將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啟動總額為300萬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為1000名管理人員提供培訓。
近十年間,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合作舉辦7期高級別能力建設培訓班,幫助90多個國家200余名官員專家提高農遺保護利用能力。(記者馬欣然、楊丁淼、許舜達、岳文婷、嚴勇、白明山)